在阅读经典中成长——在2015级上外新生开学典礼上郭树勇教授作为教师代表的发言

发布者:王前发布时间:2015-09-09浏览次数:334

           

在阅读经典中成长


——2015级上外新生开学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的发言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教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师,如同同学一样,都显得格外激动与兴奋。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加盟上外了!我代表任课教师,对于在座各位的加盟,表示热烈的欢迎!上外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知名大学,上个月刚刚被世界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选举为理事单位,要知道,在中国仅有两所大学榜上有名。因此,到上外读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对诸君如愿以偿,我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要讲,为了迎接你们的到来,老师们都准备好了。我们准备好了完备的课程体系,我们准备好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我们准备好了新鲜的教学素材。我们会像我们老师教我们那样全力来指导你们读书。请你们放心,在获得知识的道路上,无论有多少困难,我们都会与你们在一起。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无论有多少曲折,你们都不会孤独。

我要问,面对很快开始的大学生活,你们准备好了吗?未来四年是读书的黄金年华。在大学读书与中学不同,这里需要更加主动地求知,需要更加独立地思考,需要把老师视为朋友,需要全面地发展自己。上外适合你们这样做。她把全国最好的外语训练与有特色的政治素质养成、品行情操陶冶完美地结合起来。正是这种有效的结合,产生了杨洁篪、王光亚、崔天凯、李进军以及在座的张老师等一代又一代的杰出校友。

有人说,教师的本职是教书,学生的天职是读书。今天,我总结前人经验与成果,就阅读提三点建议,请同学们铭记。

一是读书莫忘国与校。大学生既要读“圣贤书”,也要闻“窗外事”。学问都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是民族;学问是讲实践的,这个实践的主体就是国家。大的学问没有不为政治服务的,只不过形式各不相同。学校是国家和社会用来进行教化和社会化的地方。离开学校的培养,将一事无成。爱国爱校是读书人的底线。一句话,做一个明白的读书人,把书读活,为校争光。

二是读书定要读经典。刚才有同学代表讲,上外的同学要学贯中外,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校训,也是近年来学校领导再三要求的。要做到这一点,在苦练外语本领、读好外语与政治教科书的同时,还要博览群书,阅读公认的经典和正在出现的好书。经典是人类的共同印记,是世上最好的沟通语言。我与几位老师商量了一下,在这里郑重向同学们推荐25本经典。它们是(排名不分先后):《美的历程》(李泽厚)、《傅雷家书》(傅雷)、《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史景迁)、《乡土中国》(费孝通)、《梵高传》(欧文•斯通)、《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米兰•昆德拉)、《生命的奋进》(梁漱溟、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君主论》(马基雅维利)、《常识》(托马斯•潘恩)、《国富论》(亚当•斯密)、《人口原理》(托马斯•马尔萨斯)、《资本论》(马克思)、《海权论》(马汉)、《世界历史的地理枢纽》、《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天体运行论》(哥白尼)、《血液循环论》(威廉•哈维)、《自然哲学的教学原理》(牛顿)、《物种起源》(达尔文)、《梦的解析》(弗洛伊德)、《相对论原理》(爱因斯坦)、《忏悔录》(卢梭)、《道德经》(老子)、《时间简史》(霍金)、《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这些书可以读不懂,但是尽量读。当然,还有其他经典,如有余力阅读,多多益善。

三是读书尽量做笔记。笔记是对教师授课的尊重,是对名著阅读的体认,是与大师对话的记录,不做笔记的学习是一种任性。建议尽量不用手机记,也不要用电脑记,而是用“烂笔头”在纸质的笔记本或卡片上记,摘下精彩的段落,记下读书的体会,摘录时要注明出处,便于日后引用。

同学们,未来四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最精彩的世界在书中。但愿四年的苦读与修炼,使诸君学有所成。从大处讲,掌握外交外事人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成为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和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国之栋梁;从小处讲,把绩点考得高高的,把身体练得棒棒的,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祝同学们学习愉快,学习顺利!

我的发言完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