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讲座第四讲“美国民主的僵局”回顾

发布者:董昊发布时间:2015-11-03浏览次数:438

    


    1026日晚,由我院分团委学生会学术部举办的纵横讲座第四讲“美国民主的僵局”在5264教室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恩铭教授,院长助理刘宏松副教授出席了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王恩铭教授就指出了“民主”一词最初所表示的贬义含义。democracy从构词角度来看由“demo”和“cracy”组成,“demo”是“平民、人民、乌合之众”的意思,“cracy”则表示“统治”,因而democracy一词最初指“群氓统治”。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一词才逐渐在美国政治中变为积极褒义的政治理念,意指使普通民众“当家作主”,在塑造美国的政治过程中发挥中心作用。但如今,正如美国前总统卡特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中所说,美国的民主已经死亡,因为它已经堕落为一种富豪统治或者是寡头统治,只为那些拥有政治、经济、金融、教育等资源且只代表一小部分既得利益集团的人服务,而不是为社会大多数人谋利益。

    在介绍了美国民主的消亡后,王恩铭教授接下来又分别从美国政治制度、政治理念、意识形态、政党斗争、“文化战争”和社会分化等角度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当今美国民主僵局的原因。

    王恩铭教授先介绍了美国政府建立背后的诸多政治假定。基于人性本恶的观念,包括美国人在内的西方人倾注于认为,每个人都易于腐败,而掌权者更易腐败;此外,由于美国人对于自身权利的敏感,他们认为政府是最容易侵犯个人权利的机构。为了限制政府的权力,美国的建国之父们不仅仅只是将政府权力平均分给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还制定了严密的程序使这三个机关相互制衡,以达到政府权力不被滥用的目的。这是从横向定义和分配美国政府权力。王恩铭教授接着从纵向角度分析了美国联邦制国家的结构形式,这是一种不同于单一制和邦联制但又各取两者所长的国家权力结构形式,其权力既集中程度不像单一制那样高,但又不像邦联制那样松散。

    接下来王恩铭教授又分析了美国政府中行政和立法不同部门政府官员的选举方式。首先,总统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举出来的,是为整个国家的利益负责;其次,众议员是在其各自选区中选举出来的,只为其选区的选民负责;而参议员则是在其各自州选举出来的,其负责的是整个州的利益。不同的选举方式所带来的是不同的利益诉求。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不同利益诉求相互斗争,才使得他们之间的不同利益互相抵消而达到平衡,形成一定程度的公共利益。

    王恩铭教授指出,在这一整套政治制度与程序中,权力总体是向下且呈分散状态。其后果就是各部门权力互相制衡、相互抵消、效率低下,形成一项决策与法案需要花费极为冗长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于美国政坛的利益集体,借助各自党派力量实现一己之利。这些游说集团“财大气粗”,资源丰富,掌握(而那些代表每一个社会团体的人们的)政治话语权,常常扮演政治议程制定者的角色。这是美国民主走向僵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恩铭教授谈到美国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在政治上正处于一个高度分化、日益走向两极化的时期。如果翻开美国地图,我们会发现美国被分为了红色州(支持共和党)与蓝色州(支持民主党)。美国社会正在被撕裂,一边是极端保守、坚守传统、笃信上帝、任何问题意识形态化的人群;另一边是坚信个人自由、主张包容开放、提倡与时俱进、拥抱多元文化的人群。因此,在当今这个被分为红蓝两大阵营的美国政治格局中,国会议员们受这些两极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驱使,无法在立法和政策问题上达成妥协或共识,导致两党合作制走向两党对立制。美国国会中的这一现象(就)被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描述为否决政治(vetocracy),即执政党提出的任何一项政策都必然遭到反对党的否决;反之亦然。

    除了上述因素导致美国民主走向僵局之外,王恩铭教授特别强调,美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着一种先天性缺陷,为两党失去民主代表性埋下结构性“祸根”。根据美国政治游戏规则,每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后,各州立法机关可以按新的人口分布格局重新划分选区。此时,执政党为确保自己的政治利益,常常人为地重新划分选区,扩大其“政治地盘”。其结果是,对于众议员来说,只要能维持他们所在选区的政治支持,他们就能确保连任。有了这一“政治保障”,这些议员在国会“参政议政”时可以十分“任性”;只要赢得选区民众的“欢心”,他们不必为自己的错误投票承担责任。这种结构性任责制(accountability)的缺失,无疑为民主走向僵局“创造”了条件。

王恩铭教授最后总结说,文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的极化导致了政党极化,而政党极化又导致美国政治共识的缺失。上述这些因素,再加上美国政治制度中的结果性缺陷,最终导致了美国民主的僵局。

/黄协

                                                                                 整理/学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