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代表学院感谢你们参加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举行的首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齐聚一堂的新生开学典礼,同时向各位新同学致以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国家重点大学、江南名校上海外国语大学,考入了上外最富朝气的学院之一——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加盟上外,这将是你们一生中的重要选择。有人讲,上外国关学院是全国十五所外语外贸类大学中名列前茅的国际关系学院。也有人讲,上外国关学院是全国高校中发展势头最快的国际关系学院之一。国关学院的快速发展,是上外决策层近年来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加强学科整合、锐意改革发展的成果,也是学术界、教育界鼓励、关心和鞭策的结果,更是一代又一代上外政治学人和国关学院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有了你们的加盟,学院又有了新鲜的血液和发展动力。无论你们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留学生,自今天起都将与国关学院一起成长,荣辱与共,共同追求光荣与梦想。刚才几位校友来宾,老师和同学,都做了精彩的发言,五位获奖同学展示了别样的上外国关学院特色的英语秀。在你们发言的基础上,我再继续讲一些思考和观点,供你们参考,希望给你们以启发,我的发言分三个部分。
一、认识自己:你们将是独特而光荣的国关人
古人讲,认识你自己;又讲,天生我才必有用。作为2017年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新生,同学们一定会铸造与往届不一样的辉煌。你们是独特的。
(一)你们是学院历史上最强大的新生团队。你们的人数最多,达到了120人;学科最为齐全,涉及七个二级学科;组成最为多样,来自五湖四海,包括一带一路沿线的19个国家。你们将以新的面貌续写上外国关学院的历史篇章。作为我校政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学院时刻不忘初心、牢记学校嘱托。早在新中国建国之初,上外创始人、著名外交家陈毅元帅就对上外的政治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到了八十年代,学校在俄语系成立了苏联研究室,后来发展为独立的苏联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1987年,全国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在上外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的全国性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由宦乡先生、汪道涵先生和陈启懋先生等共同发起倡议,全国国际政治学科的负责人参加,对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2017年6月24日,我院受中国际关系关系学会、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复旦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三十年前理论会议发起者的委托,具体承办了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得到了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秦亚青教授、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杨洁勉教授的高度肯定,也得到广大学界的鼓励和支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上外校友、时任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同志亲自来学院接见过我院师生,提出了外交人才培养外语好、政治强等要求。2014年,上外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战略,着力培养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外交外事人才,决定在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并把法学院的国际事务系、英语学院的国际公务员人才实验班合过来。2016年,我院首次招收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共20名同学;国际关系全英文硕士项目和中国学项目,招收了全世界的16个国家的30位同学,占到了全校的半壁江山。今年,这种势头得到沿续,留学生博士生的人数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同学们,你们将在新的历史起点续写辉煌。
(二)你们将踏上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快车道。2016年至2017年,对于上外国关学院来讲,是十分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学校的领导下和兄弟院系的支持下,特别是在法学院、中东研究所、丝路研究所等机构的协同下,完成了国际政治本科专业第一次全国性的本科教学评估,完成了研究生七个专业的学位点评估,也第一次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学科评估,这三次评估有的结果已经出来,有的没有揭晓,但无疑都将促进我院的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使得更加规范、更加严格、更有质量。今年7月份,学校实质性地启动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下放程序,将研究生管理的责任与权利更多地赋予学院,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巨大挑战。一个重要的结果将是,同学们将更多紧密地与学院联系往来了。这次开学典礼,也是我院第一次举行有研究生参加的典礼;过去,研究生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其他一些行政管理工作在学校而不是在学院。研究生工作的下放,不仅仅是权责的重组,更重要的是一次教学管理上的改革。从此,学院的担子更加重了,教学管理也会更加规范了。对于你们的具体要求也必定更多。当然,老师们会有更多的机会地与你们在一起,至少,我们今天出席典礼的国际政治系、比较政治系、外交学系、公共管理系和外语教学部的老师们,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与你们在一起。学院将以去年的学科评估、学位点评估和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按照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年的要求,以“评”促建、以“放”促建,进入教学改革的快车道。你们将有幸搭上学院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快车。
(三)享受更多更高质量的国际化训练。俗话讲:春华秋实!国关学院是学校的国际化试点单位,我们在过去的三年里认真耕耘,努力开拓,目前已经与美国的4所学校、加拿大的2所学校、澳大利亚的2所学校,日本的2所学校,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匈牙利、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墨西哥等1所学校,签署了协议。如果说,过去的三年主要是在耕耘,那么,现在到了丰收的季节,正好被同学们赶上了。同学们应该感谢学校外事处,感谢东方语学院、法语系、英语学院、德语系、西语系等院系,是他们给了我们向前探索的有力支持,我们应当感谢学院从事国际化工作的众多老师,是他们的辛苦努力才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局面。国关学院的目标是成为国内知名、有国际影响的一流国际关系学院。我们已经在国内积累了一定的声誉,但是国际影响力不够,下一步,除了老师们更多地发表国际论文、出席高级别国际学术会议等之外,还需要增强同学们的国际影响力。同学们要在国外留学期间修得高分,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最好能够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我们正在推进我校与诺丁汉大学的研究生双学位项目,希望硕士新生同学把握好机会。有了项目,派不出同学,也是问题。派不出同学,大体有两种原因,一是托福或雅思等成绩要求达不到人家的标准,二是有的同学对留学学校不能正确认识,有时候缺乏勇气和眼光。有的学生抱着传统的眼光,只求到欧美名校交流。对于欧美以外的著名大学,不太感兴趣。比如,印度理工大学这么好的学校,是印度的清华大学,有国家留学基金支持,为什么不去呢?印度未来将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又是重要的金砖国家,我国紧缺印度研究人才。无论从什么角度,都是十分难得的机会。接受国际化训练,是上外政治学人才培养的特色,你们一定要加强外语学习。在外国语大学学习政治学、外交学和行政学,只会外语是不够的,但是外语差的话,是万万不行的。学院将在外语教学和国际化工作方面不断加强,希望你们有足够的国际化训练的心理准备。
二、准确定位:尽快实现自身转变
进入大学或研究生学习阶段,都在重新定位。名正而言顺,位定而功成。大家要尽快适应新的身份、新的环境、新的学习体系。
(一)新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生。这是一个响亮的身份。有三重含义。首先,你不再是一个高中生了,而是一名响当当的上外学生。上外与北外一样,是仅有的两所教育部直属外国语大学。一讲出上外这个身份,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个身份是有价的,这个价值是前辈们打拼出来的,因此,接受了这个身份,就意味着学习成材、为上外增光的责任。其次,你来自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大家知道,复旦有个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交大有个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三年前,我校也有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这个学院的名称中有三个关键词,即“国”、“务”、“院”:“国”是指“国际关系”,我院的国际关系是上海市重点学科,也是我院的主要学科;“务”是指“公共事务”,而不是外交事务,外交事务是公共事务的一种,但后者的范围更广,涉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院”是指学院而不是研究院,自从有了本科生,研究院就从形式上转变为学院了,去年的教育部本科评估标志着我们实现了研究院向学院的实质上的转变。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既懂国际关系,又懂政治学理论,还懂公共管理。这个身份是有价的。这几年,国际政治专业的本科生和国际公共管理专业的硕士生去申请世界名校的公共管理硕士或其他学科的博士,命中率很高,据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家从学院名称之中可以了解我们的学术训练特色与安排。第三,你们有了更加规范的身份了。过去,学校实行研究生一级管理,研究生同学的身份问题并不明确:研究生同学在交作业或发表论文时不知道该写什么身份,有些人写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有些人写研究生部或研究生院,有的同学甚至还写导师所在的其他学院或研究院。学生的身份不是随着导师走的,而是随着辅导员走的。现在,学校正本清源,下决心实行二级管理,同学们的身份明确无疑了,希望大家在教学活动、论文发表、学生工作的各个正式环节,标明新的身份,以新的状态开始学习、研究和学生工作。当然这并不妨碍同学们与导师及导师所在机构,以研究专业或方向等名义,进行因地制宜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
(二)新的社会:对于社会,向来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释。恩格斯将国家与社会做两分法,韦伯将经济与社会做两分法,葛兰西将社会等同于文化,而当代中国的社会又有着特定的含义。从高中到大学,社会化形式大变,你们要面对更加全面的通识教育、更加严格的专业训练、更加多元的管理主体、更加复杂的互动角色、更多诱人的交往机会。本科生同学会感觉到自由了、解放了,既可能抓住时机苦练一身本领,也可能在碌碌无为中虚度年华。这里,内心的判断很重要,选择很重要,定力很重要。任何选择都有机会成本,任何规则都有相对公平的问题,任何机会都有利有弊,任何老师都有他的学术倾向与教学特点。希望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心态去适应大学,更加独立、更加包容、更加积极,更加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对于在座的研究生和留学生,你们过去在本科的大学里,肯定适应了过去的生活环境和教学模式,现在又要面对新的环境了。我想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在上海读的大学,那么,适应上外,首先要适应上海,这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标准的中国化的南方市民社会,是中国法治环境最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城市,在这里可以用英语问路,也可以用法律的语言交谈,但是必须务实地与人交往,给别人留下思考、接受和拒绝你的建议的权利和空间。上外是最能体现上海社会特征的上海高校之一。还有一部分在座的同学,你们过去在上外读的本科或硕士,或者在上外工作过,今天又重回上外国关学院深造,也希望你们以新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不摆老资格,虚心向新同学学习,跟随急剧变化了的学校改革发展步伐,给初入上外的同学做出学习和学术上的榜样来。
(三)新的教学体系。你们在未来三至四年里,要听上外优秀老师的讲课,参加多次名家讲座(研究生有个学分是专门来听讲座的),要修满规定的学分,要有不间断的绩点排名,要参加各式各样的选拔考试,申报各类奖学金,最终通过论文答辩后,将获得法学学位。这一切都对你们是崭新的教学体系,与高中不同,与其他大学也有所不同。上外国关学院的教学体系有一些特点:一是比较强调英语教学与国际化教学。外语教学部为本科生提供了强大的师资阵营,大家一进校就会感受到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的压力,各类英语演讲比赛的挑战;学院提供了一些英文课程,包括全英文课程;我们有优秀的外教老师和外国专家的讲座,还有丰富的学生交流项目,长期短期都有。我们的很多选拔考试都是用英语进行的。请大家做好充足的准备。另外一个特点充分发挥实力雄厚和学科融合的导师优势。我们的导师队伍实力雄厚,主要集中在四大特色研究领域:一是区域国别与比较政治,在这个领域是上外政治学的看家本领,中东研究、俄罗斯研究、欧洲研究、印度研究、加拿大研究、各国议会(政党)研究等方面名师荟萃;二是国际政治社会学与中外文化软实力,这方面是上外政治学的天然优势,建构主义研究、国际伦理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共生社会理论、各国宗教研究、政治文化研究、软实力研究、语言战略研究等全国闻名。三是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这是上外政治学最近十年兴起的对接国家战略的新领域,拥有二十国集团研究、金砖国家研究和欧盟研究等科研机构;第四个特色领域是中国政治与中国外交,我们正在着力扩大外交学的传统优势,进而扩展为探索中国学建设和中国人大研究。三是我们强调本硕博课程的互选与贯通。我们通过三年的努力,完善了贯通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选的。
三、如何成长为合格的上外国关院人
1、“格高致远,学贯中外”(知性)。上外国关人,第一知性要求是,掌握好外国语,全球治理,一带一路,世界大同,都首先需要外语的沟通啊,否则我们比前人,比古人有什么不同呢?来到上外,无论学什么专业,把外语学好是第一要务,否则就会容易产生“交往尴尬”。人家市场政府有关部门到我校要学生,我们推荐起来,就发现,个别同学不自信,为什么,就是外语不够好,离人家的心中的上外人标准有差距。第二知性要求,不光要把外语掌握好,还要把中文掌握好,语言文字能力是上外国关人的核心竞争力。国学功底浅的人,想学好外语是不可能的。机器人可以讲流利的中文和外语,但无论如何讲不好文言文。当前,中国台湾地区负责人搞“教改”,要降低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原有比重,引起了岛内轩然大波,这说明,有识之士还是了解,不去培养较高的国文水平,文化就要断代,人文就会飘零。可见,学贯中外的要求,虽然很高,却是必要的知性的要求。第三知性要求,敢于参加各式的学术大奖赛,敢于“华山论剑”。包括辩论赛、读书赛、模拟联合国活动,青年学术论坛、研究生论坛、博士生论坛。这几年,我们拿了不少奖项,刚才大家也看到了五位同学的成就。希望新的同学也像老生那样,一展风采,再展风度,为上外争光,为政治学争光。
2、“明德致公,卓越为国”(德性)。上外的国关学院,不是一般的外语学院,而是以政治为专业的人才培养学院,因此,除了格致之外,还有一个内圣外王的问题。明德是讲内圣,致公就是讲外王,卓越为国,是更加具体的外王。无论对于国际政治的同学,还是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同学,还是其他专业的同学,要培养公共精神,树立服务国家的意识。这是必要的德性。有的同学不愿意考公务员,这是你的权利。但是,国关学院的学生如果对当公务员有什么偏见的话,这真是太不应该的事情。学了几年的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到头来还不敢去考公务员,不愿意从事公共事业,实在说不过去了。当然,为国家服务,为公共服务,并不是一定要从政,但从政是最好的为国服务的职业之一。
3、“恪守常识,革故鼎新”(品性)。这主要讲的是如何知行的方法论问题,也提一个品性的要求。无论是去学习外语,还是以政治为业,都要顺势而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文明成果、基本规律和大势。哪些是真理,是常识,是底线,我们要去了解,要去坚守。符合人类大势的,要去推进,去迎接,去欢呼;外语大学的政治学者,要树立更加鲜明的改革开放的形象,成为改革的促进派,对国家和世界的变化更加敏感。在研读中外文明经典和学习中央精神的同时,建议多看《新闻联播》、多看《参考消息》,多看科技革命和未来学的书。
同学们,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这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关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件大事,它将进一步吹响全国人民投入民族复兴与全球治理的号角。近代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中国有责”。我们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广大师生,就是专门研究“国家与天下的兴亡”规律的,专门研究“匹夫”和“中国”的意识与责任的。面对这个伟大的时刻,我们一定要保持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学校改革发展精神,刻苦学习,钻研学问,提高“会语言、通国别知、精领域”的本领,为教学建院、学术立院和国际化强院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