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7月18-19日“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讨论会――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的通知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12-20浏览次数:120


各位党工组成员、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您好!

  根据本会327党工组、会长联席扩大会议建议、331常务理事、理事会联席通信会议通过的“2012年上半年学会工作安排”决议,411倪世雄、俞正梁、苏长和及陈玉刚开会就7月初召开“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外交理论讨论会”提出具体构想,并在425邀集20多位学者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现将召开讨论会的基本构想通报如下,希望进一步听取您的意见,并欢迎您及你单位的同事参与该讨论会,动员更多学者以更高的视野、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勇气参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研究,为此贡献我们上海学者更多的智慧。欲参加讨论会的学者,请将发言题目及提要在615前发至E-mail:jinyingzhong@yahoo.com,以便会议筹备组作相关安排。讨论会正式通知在615后发出。

  请协助将此件复印或电邮分发给你单位的同事。

  一、讨论会名称:

“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讨论会――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

二、时间:

2012718-19日(周三、周四)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召开。

三、发起与承办单位: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四、讨论会基本定位:

1987年“上海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有历史价值,至今25周年,值得纪念。如果说1987年召开的“上海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开启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体系的建设,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一系列丰硕成果构建成一个理论体系,处于发展的转折点上。目前的努力方向是推动、促进这个历史性转折,动员更多学者参与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体系结构研究,以改变目前有理论却没有体系的局面,开创新的里程碑,争取经过若干年努力构建起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与外交理论体系。

五、讨论会题目及基本内容:

1、“回顾与总结”:回顾、总结、梳理自1987年“上海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外交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

2、“现实的理论启迪”:探讨当代新旧时代、秩序、体系的过渡、交替、转型趋势所带来的理论启迪。

该讨论题目关键词是“理论启迪”,例如(1)时代、秩序、体系的新与旧各是什么,各自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又是什么?(2)新旧时代、秩序、体系过渡、交替、转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动力是什么?基本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3)新旧时代、秩序、体系过渡、交替、转型的逻辑结构是什么?(4)新旧时代、秩序、体系的过渡、交替、转型趋势使国家行为体的身份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各自的权力、利益界定带来了什么影响?与“权力转移”有无区别?等等。

3、“体系结构”:探讨如何建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外交理论的体系结构。

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该讨论题的关键词是“如何建构”。尽管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外交理论与其他国家具有相同的基本研究对象,但是有自己的特色,原因何在?因此该讨论题涉及诸如最重要的文化价值是什么?逻辑起始点是什么?核心概念和基本概念是什么?基本原理是什么?相互逻辑关系是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等等。

六、讨论会参加者:

1、以上海学者为主(包括部分1987年“上海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参加者),尽可能争取更多对该项目研究有志趣的学者参加。

2、部分外地对该项目研究有志趣的学者。

3、中央有关部门领导。

七、讨论会领导:

在杨洁勉会长领导下,成立筹备组,成员是倪世雄、俞正梁、沈丁立、苏长和、陈玉刚、陈东晓、金应忠,由倪世雄任组长,金应忠任秘书长。(手机:13916706470Email:jinyingzhong@yahoo.com)。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

20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