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共识”

发布者:王前发布时间:2014-11-11浏览次数:255

 

  ——第四届全国国际关系及政治学类学术期刊研讨会召开


20141031,由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观察》编辑部、《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外交评论》编辑部协办的第四届全国国际关系及政治学类学术期刊研讨会在天府之国腹地——成都召开,来自中宣部、三十多家期刊、期刊评价机构及部分高校的代表共70余人参会。经过一天热烈的讨论,与会代表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学术期刊要全面适应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学术期刊要主动适应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决策和政策方针,鲜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准确对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战略部署,坚持学术理想、追求学术研究多样性,推出各具特色的研究取向和研究风格,成为学科建设高地、学派建设高地、学者智库高地,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第二,学术期刊要成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阵地。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发表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学术期刊有责任也有能力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及学术研究规律,坚持原创性、本土性、规范性原则,倡导和鼓励学界从理论学习的深化向理论的创新转化,引导学术研究理论的创新、议题的深化、方法的多元等。学术期刊有责任承担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组织、策划、发表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质量系列研究成果,引领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学术期刊成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阵地。

第三,学术期刊要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科建设的依托力量,并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服务。高校的学科建设涵盖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多项内容,是实现高校四大职能的龙头载体。学术期刊作为高校师生发表科学研究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应继续大力支持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高度关注高校的学科建设动态,主动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的依托力量。学术期刊同时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大力支持科研机构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为科研机构的发展提供力量支撑。学术期刊还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求,凝聚学界广泛的智慧与力量,为改革过程中的决策咨询提供思想营养,全面为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服务。

第四,学术期刊要尽可能与作者建立共荣互依的良好学术关系。学术期刊依赖作者的学术论文而生存,而学者们也需要借助于期刊以提升其学术影响。学术期刊与作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学术期刊应尊重作者的主体创造精神和论文观点,加强与作者的交流与对话;学者也应遵循期刊的原则和规范,为期刊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期刊与作者应共同努力,共建共荣互依的良好学术关系。

第五,学术期刊要进一步规范办刊行为。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期刊要以法治观念加强期刊的管理工作,依法治刊,进一步规范自身办刊行为,不断提升办刊质量和水平。严格遵守合理规范的审稿及用稿制度及程序,加强同行评议,坚持以学术质量为唯一用稿标准,杜绝“人情稿”、“利益稿”,净化学术土壤,消除学术雾霾,努力营造学术界的“风清气正”氛围。

第六,学术期刊要增强自身特色,建立交流与合作机制,避免趋同化,共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应发挥导向功能,以内涵式发展为目标,鼓励作者开辟学术研究新领域、新“增长点”,深化中国国际关系和政治学研究范式的转化创新与规范,引导期刊学术共同体走向集体性的学术规范与创新之路,努力增强自身特色,加强学术自主性;学术期刊同时要建立经常性的互动与合作机制,就办刊取向及特色化路径等进行交流,尽量避免趋同化,共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期刊学术共同体。

第七,学术期刊要争取走国际化之路。学术期刊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尝试与国际有影响的期刊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了解并遵循国际通行的办刊规范及规则,不仅要争取让中国的期刊成为国际学者发表观点的平台,更要争取让中国的期刊在世界的期刊方阵中拥有一席之地,并拥有中国期刊的话语权。


鉴于以上共识,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自2007年以来,由《国际观察》等期刊共同发起的国际关系类期刊研讨会应该进一步扩大规模,邀请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期刊评价机构及优秀的作者加入,形成机制化的研讨平台及两年一次的会议周期,共襄盛举,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