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苏长和教授当选首届(2009年)上海“社科新人”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12-20浏览次数:122



我校苏长和教授近日在首届上海“社科新人”评选中,获得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类“社科新人”称号。上海社科新人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发起并组织,从2009年起,每年由专家推荐和评审,评选出文史哲政经法领域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学者。

《文汇报》2010530日对“社科新人”进行了专版介绍,详见下文。

上海年度(2009)“社科新人”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推动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和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推动优秀青年才俊脱颖而出,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发起并组织的上海年度(2009)“社科新人”评选工作日前完成。经过本市人文社科相关学科和领域的资深专家推荐候选人、专家学科评选组进行初评、专家评选委员会按照评选规则严格终审,从40名初选候选人中产生以下9名上海年度(2009)“社科新人”。

徐英瑾

男,1978年出生,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哲学。20026月至20036月赴意大利罗马慈幼大学留学,20078月至20088月赴美国圣母大学、加尔文大学访学。

推荐理由:

徐英瑾思想活跃,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富有创新意识。他曾在我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先后在意大利、美国学习和访问,从事英美分析哲学、认知科学哲学及欧陆和英美哲学的比较研究。他的博士论文《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迄今仍是上海哲学界唯一入选的“全国百优博士论文”。他已用英语开设多门课程,并已在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之一。

――俞吾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治学感言

治哲学之道,在我看来,主要在于四途。第一是不能死读经典,要把精力转到问题研究上。哲学经典何其多,人生又何其短,因此研究哲学的时候一定要抓准问题本身,而不能被文本的历史形态所惑。第二是需要花点精力了解和哲学相关的兄弟学科的最新动态,比如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最新成就(学者精力有限,可根据兴趣,在诸学科中择其一二)。唯有如此,才能够从经验科学的实际进展中找到哲学思辨的灵感,由此推动哲学研究的可持续前进。第三,要多找比自己水平高的学者修改论文,借助学友的力量来发现自己论证的薄弱之处,而不可孤芳自赏。第四,要着力培养国际视野,多用国际哲学界的学术水准来要求自己,以免固步自封。我本人一直试图以这几条标准来要求自己,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也丝毫不敢懈怠。

瞿骏

男,1978年出生,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文化。20099月至20109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

推荐理由

从攻博以来,力图打通思想史与社会史、精英史与民众史界限,以扎实的史料为依托,较为全面、立体地呈现辛亥以来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众生相,尝试释读各类不同人群在社会变动中的复杂心态,思路比较开阔,多有独立的见解,成绩显然。从本科阶段起,他的研读精神与治学路向就吸引我对他的注意。据我观察,作为社科新人,可贵的是,他一开始就注意专业知识积累(特别是史料的积淀)与思想方法改善(特别是理论的修养与对社会的关注)之间的互动,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宁稚嫩,毋“世故”,无有心得不妄作,敢于试探新的路径,有自己的思想锋芒和学术追求。按这样的路子走下去,赢得学术成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自2004年起,每年都有新作贡献。2009年,则是他个人学术创作丰收的一年,出版专著一部,发表有质量的论文3篇,引起相关学界的关注。继2008年获得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晨光计划”资助项目后,2009年又摘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期望他在另一新课题的开发上取得更大的成绩,以不负“2009年度社科新人”的鼓励。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治学感言

做学问正是不断依靠相知、相识乃至素未谋面师友肩膀的过程,尤其是十余年来有幸在由陈旭麓先生开创研究传统的华东师大中国近代史学科求学、任教,点滴进步皆源于此。亦希望能以今日开始之努力,将来为此传统之发扬光大做出自己的小小贡献。

陆铭

男,1973年出生,博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不平等问题、区域经济发展。

推荐理由

陆铭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其求学与研究经历正好与中国经济三十年崛起相重合。复旦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学术氛围与复旦经济学人代代相传的“经邦济世”理想,熏陶出这位始终以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研究为己任,根植中国大地而能熟练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学术成就的青年学者。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社会经济学。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多项省部级课题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已出版《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等专著、教材十余部。获得包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二、三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事部人事科研奖等在内的多个奖项。

――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治学感言

我始终认为,中国经济学家的职责是将所学用于推动国家发展,在研究问题上以前沿意识为先,在研究对象上以中国经济为主,在研究方法上以主流方法为本。不仅经济学,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应为提升国家的软实力而努力。为此,研究什么,教什么,教给谁,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不懈的努力过程中,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以中国问题冲击国际学术的前沿,以实证研究推动理论研究的进展,以学术研究创造政策应用的价值。

苏长和

男,1971年出生,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院长,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教授,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

推荐理由

苏长和教授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培养的优秀青年国际关系学者之一。他学风严谨,学科视野开阔,具有很强的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苏长和在世界政治理论、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组织(国际制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令国内外学者瞩目的成绩。我为他入选首届上海社科新人而欣慰。

――张曙光(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

治学感言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在过去几十年得到飞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和平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与日俱增的影响力。我个人的学术成长,极大地受益于这个大学术和大社会背景。感谢老一辈国际关系学者对我的关爱和鼓励,也感谢同辈学者给我的鞭策和激励。希望自己在将来以严谨求实的学风,继续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做好与自己学科相关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研究,为学科和国家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罗培新

男,1974年出生,博士,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研究领域为商法、经济法。

推荐理由

罗培新是很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法学研究人员,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2009年在《中国法学》第3期发表论文“美国金融监管法律与政策之反思”获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发表于《法学研究》的论文“公司法学研究的法律经济学分析”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他的研究领域是民商法,他选择的研究对象都是急需从法律层面加以剖析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他关注法律在实践中的运用,注意比较研究,注重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6年来,他年均翻译一本经典名著。他也注重实证研究,注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实践。为了形成学术研究与实务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他积极参与上海市法学会青年沙龙的组织工作。他连续3年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最佳老师”。

――沈国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研究员)

治学感言

治学者先治心。只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才能文章不写半句空。

万勇

男,1981年出生,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法。2010年再次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奖学金,作为客座研究员赴马普知识产权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

推荐理由

万勇是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20049月-20065月,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权与邻接权教席助理。20065月-20078月,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奖学金,赴马克斯-普朗克知识产权法、竞争法与税法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译著有《WIPO因特网条约评注》以及《版权法与因特网》;在全球知识产权顶级刊物Journal of the Copyri ght Soci ety of the USA、《法学家》、《知识产权》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被SSCI收录3篇。20085月,获上海市“晨光学者”称号。

――郑成良(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治学感言:

不做万金油,集中精力在一个领域进行长期扎实的深入研究。

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更好地有所为。

文军

男,1969年出生,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推荐理由

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农民的‘终结’与移民群体的角色再造”,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2009年出版三部学术论著(其中一部合编、一部合译);发表论文12篇,CSSCI核心期刊9篇;开设的《西方社会学理论》被评为“全国精品课程”。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第三批专家组成员,民政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专家顾问专家”,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文军教授不仅课程称精品,教师评优秀,论文多转载,而且在社会学界发言多新意,待人甚谦恭,堪称学界之“一杰”。

――邓伟志(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治学感言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变迁中问题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想象力”,也提升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学术与社会地位。然而,面对转型社会的不断挑战和日益枯竭的知识资源,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我,首先必须实现一种自我的彻底转型,其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去探求、去开辟、去创新。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环境中,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塑造一个“新人”,那至少也要培养一种“新的关注方式”,一种社会科学的独特眼光。倘若我们自己都没有实现自我的真正转型,没有思想的更新,没有精神的巨变和创新的快感,社会科学研究者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反思与审阅就无从谈起,社会科学也只能沦为一种“理论无意识”和“想象力枯竭”的境地。要是这样,社会大众还会需要社会科学知识吗?

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工具,让单调的经验数据长出灵性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时刻期待着,在新的理论时代实现新的转型与再生!

刘志荣

男,1973年出生,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推荐理由

刘志荣副教授的专著《潜在写作:19491976》(2007),对此一文学史前沿课题从文献梳理到理论阐释都作了有开拓意义的研究,曾连获上海市(2008)和教育部(2009)社科奖。近年来他承担教育部和上海市的社科规划项目,对20世纪中国文学从“文史互证”角度进行研究,所发表的成果方法上有创新示范意义,将来可望取得更大突破。其学风和成绩在同辈学人中都较突出,特予推荐。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治学感言

对于始终有很多困惑的我来说,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是这么一个过程,借由这个过程,我们能够摆脱一点点困惑、无知、盲目与粗野――尽管我清楚自己尚未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这也确实并非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它要求我们一点点消除层层累积下来貌似牢不可破的陈规俗见和自己内心的怯懦、傲慢、固执和混乱。尽管即使尽了最大努力,我们也许最终还是未必有足够的福分看到真相的清晰面影,但即使是对那仍还并不清晰的影像的惊鸿一瞥,也已然给予我们足够的鼓励继续去走那条努力去摆脱“意、固、必、我”的道路――这也已然是对多年追寻的足够回报。

宋丽娟

女,1979年出生,博士,上海师范大学讲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

推荐理由

任何文学和文化的交流都是双向的,明清时期,与“西学东渐”相呼应,以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旨归的“中学西传”也蔚然成为风气。但长期来,国内学术界以研究“西学东渐”居多,对“中学西传”相对比较忽略。宋丽娟正致力于“中学西传”背景下我国古代小说的早期翻译与传播研究,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和挑战性。2009年度她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2万余字的长篇论文,还在其他CSSCI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2008年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期刊上发表过2篇论文。宋丽娟既有较好的文献基础的素养,又有较高的外语能力,英语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的水平,并粗通法语,因而其研究既和外语系出身的学者研究译介学不同,有着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基础;同时又和目前多数古代文学研究者缺乏外语能力,因而视野受到局限有所区别。目前,在古代文学研究界,正缺少这样既有文献基础、又有外语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学者。

――孙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治学感言

我在治学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感谢前辈学者对我的肯定和鼓励。王国维先生说:“大抵学常不悬目的,而自生目的。有大智者未必成功,而慢慢努力者反有意外之收获。”我一直以此自勉。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领域,学者大抵以“西学东渐”为研究对象,对“中学西传”则相对关注较少。但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在明清时期,与“西学东渐”相呼应,以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旨归的“中学西传”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对西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是有待深入开掘的学术领域,我将为此不懈努力。

(原文链接:http://pdf.news365.com.cn/whpdf/20100530/WH1005300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