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关系前沿思考”研讨会在我校成功召开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3-06-28浏览次数:732

 

 

2013613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与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关系前沿思考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功召开。

上外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武心波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杨力教授首先代表上外对来自沪上各大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的与会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指出,为在对外关系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效,中国迫切需要走国际关系理论的自主构建道路。杨力教授还简要介绍了上外的政治学科发展状况,指出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在上外学科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上外国关院院长黄仁伟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国际关系中的利益和价值重构的主旨发言。他指出,中国当前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涉及利益和价值的重构。例如,中国梦新型大国关系社会和谐都需要解决利益和价值的重构问题。总的说来,中国的国内和国际问题,以及国际体系转型等问题都需要进行价值和利益的重构;将经济、安全、社会和文化利益等利益重构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种新的国家利益重构;国家利益不再仅仅是由制度是否被颠覆,主权是否被侵犯,领土是否完整等几类核心利益构成。这几类核心利益在经济、安全和社会利益的重构中发生了变形,变形的这部分利益就是大国之间真正的利益重合部分。变形的部分越大,大国之间的利益重合就越多;相反,变形的部分越少,也就是越是坚守传统的核心利益时,大国之间重合的利益就越少。抓住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找到大国间利益重构的生长点,找到大国间利益重构的空间。黄仁伟教授还从利益的依存、利益的渗透、利益的让渡、利益的生成、利益的妥协五个方面提出利益重构的路径。

在谈到价值重构时,黄仁伟教授指出利益的重构必然导致价值的重构,因为价值是利益的长远判断,利益上升为精神状态就变为价值,所以价值(value)就是利益(interest)。没有interest作为基础的value是不存在的,所以价值具有深层次的物质基础。对利益的重构也反映了价值重构的必然性。国际关系中的价值重构主要包括对世界体系的价值再判断、对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价值判断、对个人的价值判断、对价值标准是多元还是一元的判断。最后,黄仁伟教授总结道,如果利益和价值重构问题不解决,新型大国关系也就建立不起来。国际关系中的利益和价值重构的相关思考对未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了两场专题讨论环节。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金应忠教授主持了 新型大国关系的逻辑原生性专题讨论。

复旦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作了题为中美欧三边关系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发言。他指出,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丰富,既包括大国与大国的新型关系,也包括大国与中小国家的关系,还包括大国与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互动。他以中欧关系为例,指出中欧双边不是世界大战中的敌对关系,不是冷战时期的对手关系,也不是盟友关系,而是选手式的竞争关系、偏向合作的竞争关系和共同体内的成员关系。后三种元素是构建中欧新型国际关系的积极方面。面对当前欧洲不健康的竞争心态,他提出中国应该采取防御性的竞争策略,将欧洲拉回健康的竞争轨道,使欧洲认识到有更好的互动方式。谈到中美关系时,陈志敏教授指出,在东亚地区,中美不是完全对抗,不是美日间的第三者,中国对美日都很重要,这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重要的契机。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夏立平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中的若干问题的发言。他指出,在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极为重要。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共同利益上升;二是全球性问题带来的威胁增多;三是国际体系正处在转型和调整阶段。基于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他提出构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要有新思维,应该构建中国新的主权观国家利益观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苏长和教授随即作了题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构要从中国概念做起的精彩发言。他指出亚洲以追求和谐为特点的大一统政治实践与西欧追求均势的竞争型政治实践不同,因此用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来解释东亚的政治实践就会带来很多困惑。他提出,中国应当考虑自身的政治丰富性,形成自己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接着,苏长和教授以天下为公天下为私大一统均势原理、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为例,说明了中国与西方的概念差异。由于对发言时间的严格遵守,苏教授没来得及论述通过留学生教育来推广中国价值观的想法,但是这一设想给了与会者诸多启示。

上外国关院朱杰进副教授作了“G20视角下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发言,他指出,后金融危机时代G20在议程设置方面受到G8的较大影响,G20面临艰难的转型压力。在G20框架内,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化方式来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上述发言人讲完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俞正樑教授和上外国关院钱皓教授作了精彩点评。在点评中,俞教授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是不是新型大国关系是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突破点,是不是新型大国关系一旦建立,一系列全球问题就迎刃而解?钱皓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当前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过于重视对大国的研究,忽视了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中等国家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贡献。

上外中东所名誉所长朱威烈教授主持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理论的专题讨论。

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鸣教授是该环节的第一位发言人,作了题为国际体系转型中安全规范认识的变化的发言。他认为,国家利益随着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地位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对国际规范的认知也随之发生变化。如果中国对原有规范不认同,会引发国际上很多国家的忧虑。正如黄仁伟教授所言,美国把国际规则放在大国关系的第一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所长郭学堂教授作了题为大国协调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言。郭教授以大国协调为分析视角,对构建中国国际国际关系理论可能产生的启发作了论述。他认为,中国要坚决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坚决反对颠覆联合国基本原则的行径以及坚决维护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的刘宏松副教授就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改革倡议问题,作了主题发言。他认为,规则的制定以及规则的执行是全球治理的两个重要方面,而一个国家要想影响规则的制定,首先要提出倡议。一般而言,单个国家提出倡议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因此,国家在提出倡议时往往选择与其他国家联合行动,这时就形成了一个谈判集团或者说倡议联盟。这样的谈判集团或倡议联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进攻性的,即主动寻求设置对自己有利的议程;另外一种是防御性的,即防止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倡议联盟设置对自己不利的议程。在阐明了谈判集团或议题联盟的相关概念问题之后,刘宏松副教授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如何参与和组建倡议联盟。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春副教授就中国与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建构问题进行了发言。张春教授首先指出自己的研究更多地是基于问题而产生的理论思考,国内方面,中共十八大明确了发展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要求;国际方面,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讨论后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基于这样的国内和国际原因,张春副教授就中国如何构建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点评阶段,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副会长郭树勇教授和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李明明副教授对上述发言作了精当的点评。期间穿插了专家学者和在场的研究生们的提问和讨论。

最后,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上海国际

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教授对研讨会做了全面而精彩的总结,并对上外国关院工作人员细心、周到、高效的会务工作表达了谢意。杨洁勉会长在总结中娓娓道来,告诉大家思想要快一步,行动要慢半拍的道理,勉励上海的国际关系学人开拓创新,提高学术水准,为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构建做出上海学人应有的贡献。

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同学们对本次会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信思想上的争鸣不会因为会议的结束而止步。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本次会议只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道路上的一小步,新的理论探索任重道远。(国关院硕士生 文少彪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