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1日上午10:00―11:30,我院博士生导师胡礼忠教授在科研楼604会议室做了题为“王霸之辨:中国对外行为取向剖析”的学术讲座(即SIDA学术沙龙之七)。讲座会由汪宁教授主持,出席会议的有戴启秀副院长、钱皓教授、韦宗友副教授、王联合副教授、胡传荣博士、鲁茉莉博士、王珏博士、熊文驰博士、王前老师以及我院部分博、硕士研究生同学。
胡礼忠教授首先对王霸之辨的定义做了阐释。他认为,王的意思是“王天下”,而霸的意思则是“霸诸侯”,二者是中国古代治理天下、处理天子与诸侯及诸侯与诸侯关系的方式和表现。他引用荀子和司马光的话语来证明:王者,在于臣诸侯,是一种君臣性质的关系模式;霸者,则在于服诸侯,是一种盟主和盟友的关系模式,这种关系类似于希腊城邦时代希腊城邦之间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春秋时代的霸主在名义上仍不得不听命于当时的周天子。
胡礼忠教授接着从字源学和历史评价两个方面来证明王霸其实本无褒贬的区别。从字源学上来看,王是天地人三者的贯通(董仲舒的解释),并没有特别的褒义。而霸则可能是伯、把等词的通假字,有诸侯之长、把持朝政及月光寒气逼人、摄人心魄的意思,亦并无特别的贬义。而从历史评价来看,胡礼忠教授则指出,孔子在《论语》中对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肯定评价也同样表现了霸者这一词并无特别的贬义。
胡礼忠教授认为,王霸的行为关键看其是否合乎“道”的标准。形而上的“道”蕴含着“规范和原则”的意思,而王霸只不过是行道的方式而已。一旦偏离了道,无论王霸,便均失去了其“王天下”和“霸诸侯”的真正意义。而王霸的具体区别,胡礼忠教授认为,主要在于两者权力的合法性、权力运作方式和民心及结果三个方面。他同时指出,王霸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排斥、平衡或主附的关系可以概括,而应该是一种层次的关系,是中国政治理念中教化(即王道)、政治(理)、武治(霸道)的层次选择表现。
胡礼忠教授指出,王霸之辨在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中,逐渐演变和强化,成为了德力之辨的同义词,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着征服者被征服的悖论。这种悖论,在秦始皇完成中国的大一统后因王霸之辨的实施对象由国内转向对外(即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而出现。王霸之辨在那一时期被强化为尚德不尚力的对外取向。胡礼忠教授同时指出,在近代,当对外关系由华夷之辨转为中外之辨时,王霸之辨在理念上和实践上同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接着由此回顾了中国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建立及发展以来中国对外思维中这种困境的表现及中国的相关应对。
最后,胡礼忠教授以为,王霸之辨的传统思想不仅对于中国今天在外交中处理德力关系会有所裨益;而且在国际关系伦理化趋势加强的今天,也会对国际伦理研究和国际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讲座会提问时间,胡礼忠教授对韦宗友副教授、谭再文副教授、熊闻迟博士以及部分硕士生同学的提问一一作了回应。
(博风,2007年5月11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