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国关国政外交学专业
2010年12月29日下午,近百名上外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汇聚在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六楼会议厅,以“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为主题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首届博硕士学术论坛在这里举行。
本届上外博硕士生论坛由上外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上外中东研究所主办,上外《国际观察》编辑部、《阿拉伯世界研究》编辑部协办,论坛经过了近一年的筹备工作,收到了22篇学术论文。据论坛主办方介绍,举办首届上外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博硕士生学术论坛,旨在 丰富上外 博士生、硕士生的知识储备,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交流,拓宽博硕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博硕士生钻研学术的热情,启迪博硕士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博硕士生创新能力,增强博硕士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外中亚研究中心主任赵伟明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
在论坛开幕式上,上外副校长、学科办主 任张曙光 教授,上外中东研究所所长 朱威烈 教授,上外图书馆馆长 胡礼忠 教授和上外研究生部主 任汪小玲 教授先后以校领导、嘉宾、博导和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身份致词祝贺本届论坛举行。作为在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和区域等研究领域著述颇丰、成就颇大的著名学者,张曙光、朱威烈和胡礼忠在致词中分别对上外博硕士研究生们分享了各自的治学之道。
张曙光教授寄语青年学子:要大胆探索学科的前沿性问题;要注重研究的方法;要以研究为乐,将研究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再三强调:青年学子一定要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将政策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痛感当下为数不少的中青年研究者因文化缺失而显现的浮躁与空乏,朱威烈 教授谆谆告诫大家:研究方法变革与学术创新必须从文化上来突破。为此,他殷切希望上外的博硕士生“多读一些闲书”,将文史哲与政经法贯通起来,重视从丰富深厚的中外文化中汲取学养,“做一个有文化的研究者”。
胡礼忠教授引用了曾主编《中国通史简编》的历史学家范文澜的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做一句空”,希望上外的博硕士生“要沉得下心来做学问”,少一些急功近利,多搞一些扎扎实实、上下求索的研究。
汪小玲教授在致词中寄语上外博硕士生,在前辈和导师的引领下,不忘使命,审慎求真,着力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交往的能力,将责任化为动力,坚守学术的真谛,成长为追求卓越的一代学术新锐。汪小玲教授表示,校研究生部将邀请外校优秀博硕士生参加上外的研究生论坛,扩大上外的学术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筹划举办更大规模的研究生论坛,交流学术观点,拓宽学术视野,吸引研究生听众,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展示上外研究生的新作为新形象。
以“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为主题的首届上外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博硕士生学术论坛共分为三个学术研讨单元,并分别设置了“全球治理困境”、“大国与全球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制度与视角”等议题。采取了论文宣讲、专家点评、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等形式。
上外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2009级硕士生闵捷、2010级硕士生龙菲和2010级博士生张鹏分别主持了三个单元的学术论坛。
邵雪婷、潘寅茹、韦进深、吉小雨、周家安、李蕊、李桂想、刘晨、田艺琼和杨帆等上外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专业博硕士生分别宣读了论文。汪伟华、王联合、孙德刚、熊文驰、钮松、朱杰进等来自上外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和上外中东研究所的青年学者作了精到的点评。与会的博硕士生进行了围绕论坛主题与单元议题展开了研讨。
本届研究生论坛举行了颁奖仪式,上外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教授汪宁、党总支书记武心波副教授、副院长戴启秀副教授为获得优秀论文奖的博硕士生颁发了奖状。
上外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院长 苏长和 教授还对就本届论坛的“会风、学风、文风”作了总结。第二届论坛将于2011年12月底举行。(缪迅 汪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