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心波教授参加解放日报专家座谈会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12-20浏览次数:20

 

 

 

48,我院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武心波教授参加了由解放日报与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举办的专家座谈会,就东日本大地震对东亚局势的影响发表观点,进行座谈。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1-04/09/content_546747.htm

 

 

日震灾将影响东亚

201149   0404-国际新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安峥


  本报记者 安峥

    
日本大地震至今已近一个月,地震将给日本今后的发展战略带来多大改变?又会对东亚局势产生何种影响?围绕相关问题,昨天,本报与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举办了专家座谈会。

日本遭遇全面考验

    
与会者表示,这场地震可谓是对日本国内状况的全面盘点,不仅考验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也必将对其今后的国家发展战略产生影响。

    
政治上,虽然震灾为岌岌可危的菅直人政权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但眼下,自民党与民主党又在联合执政问题上纠缠。可以说,尽管灾难当前,日本政坛依然十分混乱。经济上,大地震不仅将拖累日本今年的GDP缩水0.5―1%,也将使其产业空心化、人才空心化的风险加剧,核心产业可能向海外转移,人才流失恐怕在所难免。防务上,救灾占用了自卫队人力的半壁江山,灾后恢复仍会占用部分力量,日本政府对由此出现的防卫空虚表示担忧,可能会对周边国家的一举一动异常敏感和警惕。能源上,核危机不仅暴露了安全措施的不足,也凸显了日本在核能发展上的瓶颈。今后,日本可能将在国内开源节流的基础上,更多地将视线转向国外,不排除其今后在能源政策上更倾向于咄咄逼人。

东亚秩序走向均衡

    
与会者指出,地震给各国提供了转圜关系的契机,将使东亚地区一度失衡的国际秩序慢慢走向均衡。去年,美国高调表示重返亚洲,东亚局势一度趋紧,甚至传出美日韩南三角初步成型的声音。日本突然遭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东亚僵局。中国、俄罗斯、韩国等周边邻国伸出援手,国民感情有所缓和,合作与对话重新成为东亚国际秩序的主流。

    
日本地震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积极提供援助,使得两国关系进一步摆脱去年撞船事件后的冰点状态。但专家也提醒,不要片面夸大地震对两国关系改善的积极影响。日本对中国一贯采取经济上利用、安全上防范的双轨政策,因此,对于日本今后的对华战略,仍应两面观察。

    
日本地震大体上巩固了日美的同盟关系。驻日美军救援规模空前,还首次突破传统安全领域,与日本自卫队就救灾展开大规模联合行动。但另一方面,美国也有自己的顾虑,它担心日本过于关注国内,将使其失去国际行动的重要帮手

区域合作面临机遇

    
与会者还认为,日本大地震也凸显了东亚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重要性。日本大地震让人们重新意识到,面对自然灾害,一国一地的力量是有限的,国家间的互助能让灾区更快速脱困。因此,各国有必要探索在东亚地区形成应对地震、海啸等大规模灾害的合作网络,建立区域性危机管理机制。

    
如果说“9・11”事件促使国际社会达成反恐合作的共识,那么,此次核危机也把核安全这一全球治理的新课题推到前台。东亚各国都有发展清洁能源的客观需求,核电利用不可能因噎废食,但如能将核安全问题也纳入危机管理体系,加强交流、借鉴经验、共同反省,亚洲国家无疑将少走弯路。

    
此外,探索建立非传统安全领域危机管理体制,不仅能有效消解彼此在传统安全领域的敌意,对加速东亚一体化进程也将大有裨益。

    
金应忠、郭定平、武心波、张耀、陈鸿斌、张家栋、高岚、包霞琴、方秀玉、陈友骏参加了本次座谈会,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主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