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段泳博士在复旦大学制度研究中心做学术演讲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12-20浏览次数:145

2011427下午2点,复旦大学制度研究中心在文科楼615室举办第二十二次主题演讲,本次演讲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主任汪段泳博士主讲看地图说话:中国在利比亚的经济利益。国务学院沈逸博士主持了本次讲座。出席本次讲座老师还有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张养吾参赞、肖佳灵副教授、俞沂暄博士、吴澄秋博士以及贺平博士、祁怀高博士等老师,另有来自本院和其他院系的部分同学在座。

汪段泳博士从关注中国在利比亚的经济利益的背景出发,以中国在利比亚的撤侨行动为导引,进而借助其原创性制作的地图引出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的庐山真面目。通过对中国在利比亚的经济利益内容来看,图表数据表明中国对利比亚原油进口只占其总进口量3.1%,在利比亚的石油利益并不是中国经济利益的主体。随后,汪博士分析了中国近年来与利比亚的经济合作项目,这表现在劳务输出,对外承包工程两个方面,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向利比亚的劳务输出和在利比亚承包工程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自08年开始,尤其是在劳务输出方面如井喷般猛涨。

由此,汪博士认为,中国在利比亚的最重要的利益并非所谓的石油利益;而中国对利比亚的劳务输出和对利比亚的承包项目等经济利益是中方的关切所在;另,中国在利比亚的主要经济利益在劳务输出和承包工程而非石油开发和进口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欧美对利比亚的石油的早发性介入所产生的阻碍,二是中国可以在劳务和承包上有相对优势(非绝对优势),并同时能缓解中国国内逐年增加的新增劳动力的压力。

随后,汪博士借助自绘地图就中国撤侨和中国公司在利比亚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他发现通过对各撤侨地点和撤离人员的集结地点以及撤离人员的隶属公司的统计分析,可以进而初步了解中国公司在利比亚的作业点分布、参与的中国公司以及具体的经济利益。从撤出人员的公司隶属上看,央企主要有中国铁路、中国建筑(拥有员工最多的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水电、葛洲坝公司;以及一些民企,如华为等。这些公司在利比亚主要从事工程承包以及劳务服务等,并中以住宅项目为主,主要分布在利比亚的东部、首都附近和西南部地区。

最后,汪段泳博士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中国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公民的国际活动空间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延伸到海外的中国国家利益急剧扩大,海外利益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利益的重要部分。广泛的海外利益存在,是维持中国与国际体系合作关系的基础,推动着中国外交的全球化进程。中国海外利益所面临的风险和相应的保护,也因之成为不容忽略的重大问题。在海外利益保护上,有必要现行对投资国进行基础性的分析。他同时指出,他的研究只是初步的尝试,并会继续就该议题进行深入。

主持人沈逸博士对汪博士的报告做简短点评,并同时对2008年后中国在利比亚的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都呈快速增长的原因作了补充,他认为2008年台湾岛内政局变动:此前卡扎菲一度与积极谋求台独的陈水扁过从甚密,甚至还允许通过搞国际迷航谋求实质性外交突破的陈水扁专机在利比亚落地,还派遣其子赛义夫赴台湾商讨推进双边关系事宜,这必然导致大陆对全面推动与利比亚关系的发展心存疑虑;另外卡扎菲2008年前后开始强化民生的建设,中国项目承包公司也才会在2008年大举进入。

随后肖佳灵副教授评论了汪博士的发言,她很欣赏汪博士对非洲国别研究,赞扬其制图工作的原创性,并对中国为什么能顺利撤出有所补充,她认为这也与中国外交工作方面的水面下沟通密切相关。她还同时强调全球化时代培养处理危机的能力重要性,并认为西方是夸大了中国在非洲石油利益,而汪博士的地图是对该论断的有力驳斥。

张养吾参赞也对2008年中国公司大量涌入利比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008年利比亚国内需要大量劳务服务,出现商机,而且中国战略鼓励又企业带人员走出去为解决新增的劳动力,此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座的师生还就中国撤侨机制问题、中国在利比亚的农业投资、数据、图表的客观性、中国在零售市场上在利比亚经济存在、以中国对利比亚的投资是否存在进入顺序等等问题进行了提问与讨论。

最后主持人沈逸博士进行总结,他认为海外利益保护是国际政治中非常重要的题目,研究过程与实际情况互动密切,但却少有研究,且多缺乏实证性数据,需要一整套机制模式,需要在此领域研究上有所创新,如一些新型研究工具介入等等,汪段泳博士的此次报告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并希望汪博士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研究。

(来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术与科研服务中心 段亦乐)

 

(原始链接:http://www.sirpa.fudan.edu.cn/s/56/t/134/52/b4/info21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