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思考:杨洁勉教授纵论21世纪中国外交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12-20浏览次数:83

201155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聘任仪式,聘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杨洁勉院长为本校特聘兼职教授。

仪式结束后,在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总支书记武心波教授的主持下,杨洁勉教授向在座的上外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师生和校内外有关人士作了题为《中国外交的十年回顾与思考》的专题报告。

杨洁勉教授首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经过30多年对西方外交理论的引进之后,中国政界和学界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上海要为海派理论的建设做出贡献。回顾21世纪的头10年,中国在外交实践中作出了三个拓展,在外交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三个进展,同时,中国外交面临着三个挑战。

杨洁勉教授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抓住并用好了头20年这个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有效落实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周边是舞台”的重点布局,并根据形势的变化,拓展了领域外交和地域外交。中国重视中美、中俄、中非合作论坛等首脑外交的特殊作用;在伊拉克战争、朝核问题、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伊朗核问题等重大热点问题上顺势而为,使之为我所用;成功地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临变不乱,努力化危为机,拓展了话语权。此间中国外交拓展了兼顾本国利益和他国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平衡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内和国际利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经济和其他各方面利益的能力,在本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完成了由地区性大国向全球大国的转型。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实践的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外交理论正处在体系化的进程中。杨洁勉教授列举了中国提出的与时俱进的国际合作观、利义均衡的国家利益观、积极主动的国际体系观、全局视野的内外统筹观、以人为本的外交价值观,以表明学界和政界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光大本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建构中国外交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方面取得了进展。从2003年有关方面提出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2005年胡锦涛主席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一直到提出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流的时代观,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内涵的建设不断取得进步。这些在有关联合国改革、全球治理机制建设和全球意识、民生意识、发展意识等全球共识的共建中得到落实。

杨洁勉教授清楚地意识到,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之际,中国外交在实践上面临着从对大国的外交向自身作为一个大国开展外交的挑战,需要对国际社会承担与大国身份相应的责任;在机制上,需要处理好综合协调与机制创新的问题;理论上必须处理好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的关系,在坚持6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原则的同时,进行理论和思想的创新,并为世界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公共产品,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成为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报告会中,杨洁勉教授不时谈及对上外相关专业学生以及整个国际关系学界年轻一代所寄予的殷切期望。专题报告结束后,校内外师生就建构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和一些国际热点问题等与之进行了坦诚的交流。他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信息和平易近人的风格给与会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国关院胡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