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利益研究年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2-12-20浏览次数:55

 

 

 

1126上午,由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当代世界变迁与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召开。这是我校国关院连续举办多年的中国海外利益研究年度学术会议系列之一。

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关院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主任汪段泳博士主持开幕,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金应忠教授致开幕辞。会议发言代表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在海外进行多年投资的大型企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德刚博士主持了会议的第一单元:“投资实践与案例研究”。

首先发言的是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董事长何烈辉,他以本企业在非洲多年来的投资实践为鲜活案例,对当前中国海外企业权益保护中存在的典型现象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深入剖析,对如何更好地保护中国“走出去”企业的合法利益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议题。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国际政治系博士候选人Joshua Eisenman的发言题目是:《China-Africa Trade Patterns & U.S. Responses》。发言内容以翔实的图片与数据资料分析了中非贸易模式和美国的反应,同时也介绍了美国对中非贸易的研究情况。他的研究表明,在非洲大陆这个发生在中美之外“第三方”地区的事务,不仅对中非关系、美非关系,同时对中美关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安静静的发言题目是:《中国企业在安哥拉的投资状况分析》。她的研究以本人从在安哥拉经营的中国企业所取得的一手资料为基础,对中国企业走入安哥拉、金融危机对于中国企业在安哥拉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企业的发展前景和风险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所研究案例既涉及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情况,也讨论了中国在安哥拉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现状。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张建博士主持了会议的第二单元:“数据分析与田野调查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关院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吉小雨发言的题目是《美国私人海外投资的机构化保护》,文章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年度报告的数据分析,主要介绍了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及其经营特点。第二部分根据得到的可观察的数据现象,分析解读出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的制度保护具有:保护功能创新;保护特定区域;保护特定行业;成为公共外交平台等特点。第三部分是探讨了以上特点体现了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有效性,使得企业海外投资的经济利益以及安全保障的诉求与国家外交政策目标之间实现了融合。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关院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龚涛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的数据分析》,主要内容分为:(1)中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数据分析,展示了历年中国在外劳务人员行业分布的情况图和2000年到2009年对外劳务人员的地区分布;(2)对外劳务输出的主要特点:人员数量稳步增长、人员分布比较集中、以普通劳务技术人员为主;(3)了我国对外劳务输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输出人员数量仍有待提高;劳务人员业务素质相对不高;对外劳务市场结构不够合理;在外劳务人员人身财产安全存在一定的风险。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Antoine Lokongo(龙刚)发言的题目是:《How Do The Congolese People Themselves View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发言从中国―刚果(金)“资源换项目”协议开始,对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及中国在刚果的出口、投资情况做了介绍。作者认为中国在刚果承接了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项目,但同时西方大国对刚果的施压也从未中断,并将其分为“西方对刚果民主共和国施压”、“西方大国的计划”进行讨论。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国内,对于中国―刚果(金)矿业合作协议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可分为:“支持”、“反对”、“支持,但有一部分前提条件”三大阵营。刚果(金)不仅是举世闻名的矿业大国,拥有包括铜、钴、金、锌、钻石、煤炭等18种主要自然资源,同样也有适宜农业生产的气候和广袤土地,可耕地面积超过中国。刚果(金)已经将“为非洲提供早餐”作为今后的目标,因此作者认为农业应成为中国对其投资的首选,而并非仅盯着矿业投资。最后,作者列举中国―刚果(金)伙伴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中国在刚果投资需要政治稳定性和预见性、中国与西方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投资的批评;一些来自中国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行为体破坏了中国的名誉;人权问题和环境问题;技术转让;中国低价商品冲击当地市场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关院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主任汪段泳的发言介绍了他和赵裴老师在刚果(金)对中国企业矿业投资风险的田野调查。他们的田野调查历时54天,走访了刚果(金)四个主要城市和多个矿区,进行了八十余场访谈,访问了涉及十二个国家的百余位人士。根据本次调查对中国矿业公司投资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几个值得认真反思和仔细研究的问题:(1)“走出去”企业如何执行国家战略?国家意志该如何通过海外企业和非企业机构贯彻?(2)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诸风险中,该如何控制由国内习惯行为的国际溢出导致的风险?(3)应该如何对待第三方力量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批评与监督?以及是否可善加利用?(4)中国应该如何运用软实力?软实力的硬实力基础是否充足?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从何而来?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研究者和推行者为何严重缺位?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金应忠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首先对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所获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其次建议从事海外问题的研究机构应该和“走出去”的企业加强合作。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需要得到企业在外经营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和具体的信息、数据,而企业同样需要学者的研究来表达自身的诉求、解决面临的问题。最后,金秘书长对海外利益研究中心的未来表达了殷切的期望。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发言内容以案例研究和量化分析为主,发言人均为青年研究者和亲身投入一线实践工作的人员,会议在讨论议题、研究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均力图实现一定的创新。本次研讨会也吸引了校内外对中国海外利益问题感兴趣的师生参加。

 当代世界变迁与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

 

(供稿:国关院/过宣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