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下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二十国集团与全球治理”学术研讨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设计行为研究”(刘宏松主持)和“二十国集团建章立制‘中国方案’研究”(朱杰进主持)国家课题论证会召开。
刘宏松博士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倡议行为归纳为不倡议、象征性倡议、适度倡议、积极倡议和领导性倡议五种类型,并提出从中国国内的政治偏好、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和政商行为、对其他主要行为体行为的预期、环境的限制等方面来对中国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倡议行为类型进行解释。
朱杰进博士认为戛纳峰会是二十国集团建章立制的“分水岭”。匹兹堡峰会确定了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戛纳峰会则进一步规划了平台的发展战略。二十国集团作为一种非正式国际机制,其主要目标是在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谋求政治共识,这一目标决定了二十国集团的机制建设要走出一条“机制化”但不要“正式化”的特色道路,具体体现在秘书处建设、议程设置、议事决策、决议执行等方面,接下来,二十国集团应着力谋划完善秘书处“三驾马车”制度和构建伙伴关系。
来自北京对外经贸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对上述思路做了热烈讨论,并为课题研究工作的下一步开展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的各项目标。(国关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