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副教授朱杰进博士、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涛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张振华博士担任主讲嘉宾。复旦大学教授、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顾肃教授担任评论嘉宾。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邓正来教授主持了本次通业青年讲坛。高研院研究人员纳日碧力戈教授、刘清平教授、陈润华博士、孙国东博士、林曦博士、杨晓畅博士等参加了本次学术讨论。
主讲嘉宾朱杰进副教授做了题为“二十国集团制度设计”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G20制度设计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认为G20制度设计的思路应当是:保持非正式性和领导人战略领导模式。他的报告分三个要点展开,即什么是非正式性?为什么要保持非正式性?怎样保持非正式性?他认为,G20的定位是在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寻求政治共识而非法律协定,走出一条加强“机制化”但不要“正式化”的道路,其中“非正式性”应涵括义务性、精确性、授权性三个维度,而义务性是其核心。保持“非正式性”有诸多好处,既可以协调国内、国际两个政治(绕开国内政治博弈的阻碍),灵活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又能够使领导人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交换和说服。而针对如何保持非正式性,他强调应当注重成员资格的限制性(小集团),议程设置的开放性,机制架构的多层次、宽领域,采用协商一致的议事规则和与其他国际组织互动的协议执行方式。最后,朱博士总结到,G20制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建立一个非正式国际机制,以对二战以后建立的IMF、Word Bank、WTO三大正式国际经济组织进行补充,不断为其良好运作注入政治推动力和政治共识,形成长效的治理机制。
现场嘉宾对主讲人的演讲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G20小集团的制度设计在全球化进程中有何意义?非正式机制如何保证其有效性?G20的制度设计如果局限于20国,对其他国家将怎样?等等。主讲人简短回应后,评论嘉宾顾肃教授对本期讲坛做了精彩点评。他认为,朱杰进老师 “二十国集团制度设计”中提出的问题是目前许多国际组织均面临的,采用非正式性的机制设计很有创建,但是合法性与非正式性之间的紧张关系很难权衡,需要考验更大的政治智慧;
讲坛最后,主持人邓正来教授对主讲嘉宾的报告做了简要点评,强调了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以及抓住问题之间实质关联的重要性。他再次感谢青年学者来到高研院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感谢顾肃教授的精彩点评,并期待这种交流探讨能够在青年人中不断开展,形成良好的学术探讨机制和学术氛围。
(来源: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王睿/文)
详见:http://www.ias.fudan.edu.cn/News/Detail.aspx?ID=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