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0日上午,美国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历史系李洪山教授在我院会议室作了“文化外交中的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状”学术报告。报告由苏长和教授主持,我院及中东所的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李洪山教授1984年于武汉大学获硕士学位,师从著名美国史研究专家刘绪贻教授。后赴美深造,1992年于密苏里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史、国际关系史,曾任留美历史学家学会会长(1997~1999年度)。李洪山教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U.S.-China Educational Exchange: State, Society, and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05-1950(2008),East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 Encyclopedia of Relations Since 1784(2002),Image, Perception, and the Making of U.S.-China Relations(1998),和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1997)。
中美教育交流的历史回顾、现状评估及未来展望构成了李洪山教授精彩报告的主体。李教授认为,当今外交实践中愈发突出的文化交流体现了外交的本质;中美教育交流构成了中美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已有160多年的历史,社会影响强烈,成为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并且交流在今天呈现一种逐渐扩大的趋势。
李教授将自19世纪始的中美教育交流史划分作5个阶段。
1. 1830-1847年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秘密传教基础上创办学校等活动揭开了中美交流交流的篇章;
2. 1847-1905年,中美教育交流局限于民间低层次的私人交流;
3. 1905-1949年中国政府介入并且支持了中美教育交流活动中,其间有20,000多名中国学生赴美;
4. 1949-1978年间中美教育交流中断(始自1950年),台湾在此阶段向美派出200,000多名留学生;
5. 1978年至今,中美教育交流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拓展,1978-2008年间中国共有超过300,000名学生赴美留学。
总结这段历史,李教授认为自1847年开始,160多年的中美教育交流不断发展,教育交流的领域逐渐拓展,从军事、到科学再到各学科;教育交流的驱动力不断多元化,从传教活动、到国家介入,再到市场化的私人活动。
在报告的现状、趋势及影响部分,李教授总结了当今赴美学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认为赴美学生改变了中国人在美国的社区,为美国社会注入了中国文化,将美国文化带到了中国,他列举了中美教育交流中的许多人物和事件,生动地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中美教育交流的画卷。
在总结中,李教授认为中美教育交流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助于美国人民从中国人民的视角了解中国,发展中国文化,并将为美国社会留下了一笔财富。展望未来,中美教育交流将逐渐摆脱其工具性意义,并将成为国际交往、国际关系中的核心之一。李教授对肯特州立大学同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的合作充满期待和信心。
在问答部分,李教授圆满地回答了我院师生的问题;苏长和教授感谢李洪山教授带给我们的精彩讲座。
(文:史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