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读书会|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2023年3月读书会综述

发布者:蒋灏发布时间:2023-04-01浏览次数:32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读书会|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20233月读书会综述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读书会简介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读书会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海外利益研究方向师生共同组织参与的定期内部读书分享会。该读书会每月举办一次,主题为政治经济学领域经典且小众的学术专著阅读与分享,参与对象为汪段泳老师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读书会成果形成“读书会综述”,以期达到知识分享的目的和形成可能的学术价值。

为增进对相关学术经典著作的理解体会和知识积累,2023330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于4306举行了3月份读书会活动。本次读书会上来自国际政治与外交学专业的4位硕士研究生参与并作读书分享,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汪段泳老师作点评和总结。本次读书会分享的书籍有《当一切土崩瓦解:20世纪末非洲国家的失败》(Robert H.Bates)、《资本的秘密》(Hernando De Soto)、《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Thomas K. McCraw)以及《不平等的代价》(Joseph E. Stiglitz)。以下为本次读书会综述。

01

分享书目:《当一切土崩瓦解:20世纪末非洲国家的失败》

分享人:戴仁正

1.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作者罗伯特·贝茨分析了20世纪末非洲国家的失败原因,探讨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他认为,非洲国家的失败是由于政治制度的腐败和不稳定、经济的低效率和依赖外部援助、民族冲突和社会不稳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作者关注到20世纪末非洲国家失败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政治体制混乱、经济发展停滞、内乱不断等方面,作者从政治、经济、资源、族群冲突几个方面分析了非洲国家失败的原因,为我们分析20世纪末非洲国家失败的原因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非洲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从非洲自身寻找失败的原因,而不同于大多数学者将非洲的失败归因于历史上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迫害。

2.总结与思考

但是读完整本书,总体感觉作者论证并不深入,主要集中在大的板块上,具体的问题深入不够,更多的从民主政治的角度分析失败的原因,仍然是西方学者政治体制引领社会发展的思路,经济视角的分析较少。

3.老师点评

这本书为非洲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从非洲自身寻找失败的原因,而不同于大多数学者将非洲的失败归因于历史上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迫害。

02

分享书目:《资本的秘密》

分享人:张雨凡

1.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赫尔南多·德·索托是秘鲁著名的经济学家。是自由与民主学会的主席,《经济学家》将其列为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智囊团”之一。德·索托被《时代》和《福布斯》杂志称为世界上最具号召力的改革家之一,如今,他正在为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政府首脑制定所有权改革计划。德·索托的主要活动,是和自由与民主学会一起为亚洲、拉美和中东的贫困国家制定和推行资本形成计划。其代表作是《另一条道路》和《资本的秘密》

2.本书主要内容

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资本主义都遭受了失败,为什么资本主义像被封在了“钟罩”里,只给西方国家带来了财富呢?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缺少创业精神,不懂市场定位等因素导致,但是德·索托提出,第三世界存在大量资产,只是人们不知道如何把资产转化为资本。于是他提出资本的五个神秘之处,分别是遗漏的信息、资本的秘密、政治的盲点、美国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及法律的缺陷。作者通过调查发现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实际上拥有许多财富,例如在埃及,穷人积累的财产是国家有记载的直接外援的40倍。但是国家没能够把这些财富转化为流动的资本。

作者在“资本的秘密”一章揭露了将这些不合法的资产转化为资本的途径就是建立起正规的所有权制度。所有权制度的建立能够激发资产的经济潜能,并把分散的信息融入到一个制度当中,使资产具有可交换性,并且保护交易。

既然所有权这么好,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建立起这样的所有权制度?作者在第四章“政治的盲点”中给出了解释,作者认为第三世界政府的第一个盲点就是忽视了不合法的社会部门的规模和性质。在秘鲁,要获得一块土地的合法所有权凭证,需要通过52个政府部门完成207道行政手续,耗时611个月。因为遵守法律的代价太大,所以人们选择在法律之外非法使用土地,并建立契约来保护自己的财产。这导致不发达国家存在着诸多不合法的规则和部门。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第二个盲点就是忽视了不合法资产的出现。这并不是什么新问题,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期间就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针对上一章的“第二个盲点”, 德·索托在第五章就以美国为例,说明美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大量移民,在城市中占领土地并建立自己的土地制度,政府的驱逐遭到移民的反抗,随着移民政治地位的提高,政府也逐渐妥协,最终把大规模人口迁移中受欢迎的制度纳入到了正规的法律当中。这对第三世界的启示就是:如果法律排斥了大多数人,这样的制度就不会是合理和普遍的。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所有权制度的重要性,于是德·索托在最后一章中说到,假设我们是政府官员,应该如何进行关于所有权制度的改革。首先应该找到社会的下层阶级获得真实的事实和数据,思考如何把不合法的制度融入到法律当中。之后说服上层阶级支持改革,让他们明白穷人的资产转化为资本之后实际上是有利于上层阶级的。最后要分化律师团队,作者提到大部分律师都习惯于维护现有的法律条文,完善现有法律超出了他们的舒适区,所以应该任用那些善于革新的律师团队来进行所有权改革。

3.总结与思考

总体来说本书就是在解释第三世界国家不发达的原因,也就是没有把国家内部的资产转化为资本,而把资产转化为资本的途径就是进行所有权制度改革,所有权制度的确立能够保护合法财产,促进财产的公平交易。而政府要肩负起所有权制度改革的重任。

这本书对我的启示是,之前对“资本”概念的理解太过于局限,总把资本等同于金钱,同时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不发达的原因在于战争,宗教,缺乏国外的援助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看了本书之后才发现,原来第三世界蕴藏着许多被人忽视的财富。

与此同时我也有一些问题,所有权制度是不是真的如此神奇,建立起正规的综合所有权制度真的能够帮助穷人致富吗?如今德·索托正在帮助世界上一些国家制定所有权制度改革的计划,然而美国的正规所有权制度建立起来经历了上百年,这个问题可能还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给出答案。而且德·索托在书中把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划了等号,呼吁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始终尊重人们愿望和信仰的资本主义制度迈进。但是市场经济并不是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有,这也就引发了我的第二个思考,德·索托所说的改革是不是对所有国家都适用。个人认为无论国家实行什么制度,只要现有制度能够保障把僵化的资产转化为可流动的资本,就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4.老师点评

汪老师用自己曾经在开罗的见闻举例,因为开罗的建筑一旦竣工就会被国家征收高昂的税收,所以很多人为了逃税都住进了没有封顶的楼里。老师指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主要靠自身而不是外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循环,重要的就是资金怎么变成资本。基贝拉贫民窟是非洲第一大城市贫民窟,有很多小摊小贩从事着不合法的营生,但并不是人民愿意这样做,而是政府放弃了其在贫民窟的管理责任,致使人们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生存下去。这些现象和德·索托书中所说的一些现象都是吻合的。

 

03

分享书目:《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分享人:首鑫

1.作者简介

作者托马斯·K.麦克劳(Thomas K. McCraw),美国商业史专家,1985年普利策奖获得者(获奖作品为《监管的先知》),擅长用传记方式书写经济学家和讨论理论议题。主要作品有《创新的先知》、《管制的先知》、《1920年以来的美国商业》、《建国者与金融》《现代资本主义》等。麦克劳1976年加入哈佛商学院(HBS)。作为一名教师,非常喜欢在课堂上运用案例去进行教学,他对案例的偏爱在《现代资本主义》一书中尽数体现。

2.成书背景

当时哈佛商学院有一门名为“创造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年级MBA课程,而McCraw为此编辑了一本辅助课程教学的案例书,《Creating Modern Capitalism: How Entrepreneurs, Companies, and Countries Triumphed in Three Industrial Revolutions》,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3.主要内容

《现代资本主义》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书籍,重点回答了“何谓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如何演化的?为什么有的企业家、大公司和某些国家能够使资本主义为自己服务而有的则不能?”等一系列问题。但本书并不限于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详细的案例介绍也为读者揭示了管理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家精神是如何对国家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书按照“四个国家,八个案例”的结构安排,按照英国资本主义、德国资本主义、美国资本主义和日本资本主义的顺序,辅之以乔塞亚韦奇伍德、劳斯-莱斯、奥古斯特蒂森、德意志银行、亨利福特和阿尔弗雷德斯隆(福特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与托马斯J沃森父子、丰田以及711等八个具体案例,横跨陶瓷、汽车、钢铁、金融、计算机等多个行业,呈现出一幅翔实的资本主义历史发展图景。

对于三次工业革命,麦克劳认为:“所谓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是有些问题的。三次革命实际上相互交融,难以截然分辨,而且在不同国家里往往出现在不同时代。”麦克劳认为,对于“资本主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至少能够给出资本主义的以下共同特征,即市场经济、法律保护私有财产和契约的不可侵犯、财产的可转让、工资的货币给付以及企业家创业和技术进步得到支持。但实际上,正如书中的四个案例国在每一阶段发展中都各有特色,每一国的成功不仅是由于对上述共同特征的坚持,更是根植于本国的历史传统、发展底蕴和民族性格之中(比如德国的工艺技术传统、美国的自然禀赋和人种特点、日本德川时代的积累等)。麦克劳想要表达的观点始终是“资本主义从不是固定的模版和套路”,就像他在第十四章回顾与展望中提出的观点:“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观察家——既有日本人也有非日本人——都认为,日本经济的特点所代表的是缺点或“被歪曲的现象”,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这些“被歪曲的现象”就会消失,这时日本经济就会更像富裕的西方国家的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迄今为北,这些所谓的缺点不仅富有弹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效率。然而,过去的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非是线性的,也没有其他可预测的模式。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现代化绝不能与西方化混为一谈。”

4.总结与思考

对四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发现:第一,美国相对于欧陆,比较没有贵族传统;而日本相对于美国,更偏向于为“产品”打工而非为“股价”打工。第二,四个资本主义国家,均采取了“产业幼稚时期施加关税保护,成熟期开始自由贸易”的策略。第三,日本和德国一样,对竞争的理解比较关注“防止过度竞争”,都通过卡特尔去达成这一政策目标。两国的银行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也是相当类似,非常紧密。第四,四个资本主义国家,只有美国对“混乱”(熊彼特式的“创造性破坏”过程)有着独特的偏好。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可以继续探索的问题:第一,为什么只有美国深刻体现熊彼特描述的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的特点,美国资本主义的这种“混乱”,是无可奈何还是有意为之?日本近代对财税制度和土地进行了多次改革,比如明治维新时期将稻米税改成土地税,以及战后盟军拆开大农场并废除了非本地人对土地的所有权(“194611月到19508月,佃农在全部农业人口中的比例从46%下降到10%”)。那土地所有权的改革究竟对于现代化有多重要的意义?

04

分享书目:《不平等的代价》

分享人:吕倩倩

1.作者简介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信息不对称),曾担任克林顿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等重要职务。斯蒂格利茨主张强调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取得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适当平衡;市场只有经过政府力量的调控才能有效运转。

2.成书背景

本书出版于2012年,以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1占领华尔街运动为关键节点的几年间美国经济与社会的现实(经济低迷与社会不公,对金融危机的回顾与反思、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热烈讨论)为背景。

3.主要内容

首先,本书对“为什么对于多数美国人而言美国的经济体制是失败的,为什么不平等加剧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以及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一问题作了详细的回答。

其次,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寻租现象(掠夺而非创造财富)普遍存在于美国经济中(不平等),并且它实际上损害了整体经济效率(代价)。

最后,本书提出的理论主张为:就逻辑关系而言,不平等是自然与市场力量的结果,但这种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力量(通过政府的不作为或不正当作为)加以延续甚至强化了,导致了不平等持续加剧的恶性循环。政府应采取积极行动纠正这种不平等,确保不平等处于有效激励与扭曲经济之间的合理范围。

4.总结与思考

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斯蒂格利茨从多个层面驳斥了那些为不平等辩护的言论。他认为那些认为不平等能够刺激经济、惠及包括中底层群众的全社会的看法实际上是上层那1%群体为维持自身优势地位而采取的主张,他们甚至将种此类言说通过教育、操纵媒体乃至转变为制度法律等方式灌输给政府以及普罗大众,使中底层人民认为当前的不平等是可接受的从而不会试图挑战现存秩序。

相反,斯蒂格利茨认为现实中的不平等早已超出刺激经济的限度,若不加以改善,不平等就会扭曲经济、异化民主、侵蚀法治,乃至瓦解整个民族的认同感。在本书最后,作者提出一些缓解不平等的措施,如约束金融业;更严厉更有效地执行竞争法规,改善公司治理——尤其是限制CEO把大量企业资源转入自己口袋的权力;全面改革破产法——从对金融衍生品的处理到贬值的住宅再到助学贷款;终止政府的慷慨给予——无论是在公共资产处置还是政府采购方面;终止公司福利——包括隐性补贴;法律改革——民主化司法程序并减少打官司等。作者相信当下经济生活中的寻租现象减少的话,那么“另一种世界是可能的”。

对于未来的经济社会状况,斯蒂格利茨本人持相对乐观态度,并把相应的责任与希望归于政府。但如其本人所说,在美国的政治现实中,其政治力量在相当程度上被那上层1%群体所掌控。诚然他们若认识到不平等的巨大代价后拥有足够能力去改善不平等,但其意愿是否足以支撑其行为的改变?加之如行业变迁、技术变革以及不可管控的全球化等市场力量还在持续扩大已有的不平等,未来的现实是否如斯蒂格利茨所认为的那般乐观,还是需要我们继续探讨并有所作为。

法国人类学家布尔迪厄说:“知识的积累并不产生优越感,它只意味着更大的责任”。知识本身是改变社会的能量,知识的增长意味着影响社会现实的能量有所增强。现实是如何演变为当下这种样子,掌握着高级知识甚至树立知识壁垒的“精英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未来走向何处,当下正在接受教育的我们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